作者:李铭 (李水)
以前,我不喜欢出生在斯巴达克思的亚历士多德的作品及观点——总觉得他作为柏拉图的学生,没有柏拉图的《理想国》、《蒂迈欧篇》等,具有诱惑力。在拉斐尔的名画中,柏拉图拿着他的著作指向天——给人无限的崇拜与梦想,仿佛他的精神境界永远如湛蓝的天空,那么美丽而崇高;但在拉斐尔的《雅典学院》里,亚历士多德却手持自己的著作《(尼各马克)伦理学》,手掌按向地。他们两人的思想有差别,世界上的许多专家都倾向亚历士多德——因后者的思想更靠近人间。
亚历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他17岁以前在家乡玩,历阅了古罗马角斗士的各种风情和故事。他的父亲是国王的御医,他家是个有钱的中产阶级;很显然,17年的玩培养了他的多种元素,对他后来的成长影响很大。17岁时,亚历士多德被送到了柏拉图学院,跟柏拉图学了20年,直至柏拉图去世,他才离开;他又回到家乡给当时的马其顿帝国的皇太子——就是后来南征北战、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庞大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当私人教师,以他的博学武装了亚历山大,为大帝成就了伟业;而亚历士多德50岁时又回到了雅典,开办了自己的“吕克昂学院”。吕克昂环境优美,亚历士多德带着他的学生们在花园或树林里散步,边散步边传授他的各类课程,他这种方式,让学生们品到了他的轻松及妙趣横生,被称为学派中的逍遥学派。我很喜欢他的这种轻松的教学方式,更欣赏他提出的“至善就是幸福”的观点!
亚历士多德认为:人生的意义同万物的意义一样,是人天然具有的目的或天赋所在,那就是善和好。但人的特别之处在于其理性的终极,所以,他或她的目的就只能是至善。那至善是什么?就是“由于它自身而〈让我们〉它”(《尼各马克伦理学》)的东西,而我们渴望其他事物也是因为它。——为很多优秀的目的和美德,如:健康、美貌、财产、勇气、节制等,我们喜欢追求它们,但也有时却不因为他们本身,而是他们背后的更高善,尤其是至善;至善就不再以任何自身之外的东西为目的。因自善具有自足性、终极性和完满性,其他的善也都以它为目的,所以至善是首善或最高善。
(未完待续)
(作者:李水。现任中国北京国艺书画院副院长;其写作公众号为《芙蓉之爱》2024年于北京国图9月6日)
上一篇:"落差"一一给世界带来了五彩缤纷
下一篇:我所見到的学者风格与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