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未来产业在 “十四五” 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家部委与地方政府协同推进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累计部署 100 多项 “揭榜挂帅” 攻关任务、建设 63 家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北京、上海、安徽等地率先出台专项规划,中西部地区结合传统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形成 “全国统筹、区域联动” 的发展格局。前沿技术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西湖大学等机构共建的概念验证中心已孵化 26 家生物医药企业,具身智能、量子科技等关键技术逐步转化为实际产品;创新主体活力持续迸发,央企启动未来产业启航行动,航天科工、华为等企业组建空天科技、人工智能等创新联合体,体制机制创新同步突破,合肥等地通过政府投资基金引导资源集聚,多地建设应用场景促进中心打通供需通道,为未来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未来产业发展仍需破解多重挑战,“十五五” 期间战略布局已明确方向。当前部分领域存在 “一哄而上” 现象,技术转化路径不清晰、应用场景开放不足、要素协同效应未充分发挥等问题,制约产业生态完善。对此,国家层面将强化顶层设计,制定专项规划并按技术成熟度梯次布局 —— 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打造迭代创新型未来产业集群,支持中西部培育赋能创新型特色产业;同时源头发力构建全链条技术策源体系,建立 “科学家 + 企业家 + 投资人” 技术甄别机制,差异化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成果转化模式推动科技 “沿途下蛋”。
场景创新与要素集聚将成为未来产业落地关键抓手,为市场主体提供广阔空间。各地正建立机制化场景开放体系,探索 “政府搭台、企业出题、企业答题” 模式,常态化征集发布应用场景清单,围绕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建设试验验证与示范应用场景,布局场景创新试验区;要素保障方面,将扩大政府引导基金规模,探索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技术经理人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构建未来产业专用数据库与 “AI + 数据 + 技术转化” 平台。这些举措既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技术商业化路径,也为中小创业者创造 “错位合作” 机会,如通过对接央企创新联合体、参与地方场景试点,实现细分领域突破。
面向未来,我国未来产业正从 “培育期” 向 “成长期” 加速迈进,需持续激发多元主体活力。随着国家专项规划落地、技术策源能力提升、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未来产业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各地需进一步打破市场准入壁垒,试行 “沙盒” 监管营造包容环境,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资本深度协同;各类市场主体也需精准把握区域产业定位,避免盲目跟风,聚焦细分赛道深耕技术与市场,共同推动未来产业向高端化、深度化、实体化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