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与 “双碳” 目标推进的背景下,渗透能正凭借无污染、零碳排放、全天候供电的独特优势,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新 “潜力股”。这项利用河水与海水盐度差发电的技术,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就引发关注,却因膜效率低等问题长期难以商业化。如今,随着纳米流体学与膜技术的突破,渗透能产业迎来关键转折 —— 法国 Sweetch 能源公司研发的新型纳米多孔膜,渗透性能达同类产品 20 至 25 倍,材料成本可降至当前十分之一,其罗纳河与地中海交汇处的中试工厂长远产能有望满足 150 万户家庭用电,2030 年发电成本预计降至每兆瓦时 100 欧元,具备与传统基载能源竞争的实力。
全球范围内,渗透能应用已呈现多路径探索态势,为能源结构优化提供新方向。日本在福冈县投运的首座渗透能发电厂,将年发电量用于海水淡化,实现 “能源 - 淡水” 协同供应;丹麦 SaltPower 公司则利用地热超高浓度盐溶液发电,开辟非河口场景新路线。世界经济论坛将其列为 2025 年十大新兴技术,迪拜未来基金会估算其年发电潜力达 5177 太瓦时,未来或满足全球近五分之一电力需求,earth.org更预测 2050 年前可满足全球 15% 电力需求。这些进展表明,渗透能不仅能补充风能、太阳能的不稳定性,还可通过技术延伸回收锂、氮等关键资源,构建 “能源 - 水 - 材料” 协同循环体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多元解决方案。
尽管渗透能产业前景广阔,仍需突破环境评估、监管政策、基础设施规模化等现实挑战。但从行业发展规律看,这些挑战也孕育着产业升级机遇 —— 企业可参与产业标准制定抢占话语权,研发模块化装置降低部署成本,探索 “渗透能 + 储能”“渗透能 + 智能电网” 等混合能源系统。我国拥有漫长海岸线、众多三角洲及盐湖资源,在渤海湾、长三角、青海盐湖等区域推进差异化项目,既能释放本土资源优势,也能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方案。随着技术持续迭代与政策支持加码,渗透能有望快速成长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重要支柱,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能。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