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 收官之年,我国未来产业交出亮眼答卷,多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未来产业产值规模达 11.7 万亿元,预计 2025 年、2026 年将分别增至 13.4 万亿元、15.5 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 15%;新型储能装机规模 5 年增长近 30 倍,截至 2025 年上半年达 9500 万千瓦,占全球总装机比重超 40%,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超 3600 万吨,均居世界第一;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 7000 亿元,连续多年增速超 20%,439 款大模型覆盖 30 余个行业,量子科技、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领域亦实现关键突破,产业版图持续优化。
从技术突破到场景落地,未来产业的创新活力正加速转化为发展实效。超导量子计算机实现量子优越性验证,16 个重点城市建成量子城域网,量子计算研究稳居国际第一方阵;商业航天企业超 500 家,2025 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2.5 万亿元,卫星互联网进入商业化拐点;生物制造产业总规模近 1 万亿元,发酵产能占全球 70% 以上,脑机接口帮助截瘫患者站立行走、盲人恢复光感,低空经济向 “无人机 +”“低空 +” 融合业态跨越,2025 年市场规模将达 1.5 万亿元,技术创新与场景应用的深度融合,正重构产业价值链条。
未来产业的蓬勃发展,既源于国家战略的前瞻布局,也离不开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十四五” 期间,我国持续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环境;同时,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数量较 2020 年增长 206.73%,达 45.17 万家,各类创新主体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形成多元协同的创新生态。当前,未来产业已从 “单点突破” 迈向 “集群发展”,下一步需持续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让创新动能更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为高质量发展开辟更广阔空间。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