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 日,《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实施,为我国 3.8 亿辆电动自行车装上 “安全锁”。新国标从限速、防改装、智能化监测等多方面筑牢安全防线,明确最高设计车速不超 25 公里 / 小时,通过 “一车一池一充一码” 实现车辆、电池、充电器全链条溯源,同时将北斗定位纳入安全监测体系,经营性车辆强制加装、家用车辆可选装,既守护骑行安全,也为产业升级指明方向。
新国标落地不仅是安全标准的升级,更催生了电动自行车产业链的新蓝海。在防篡改技术领域,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的防改装需求,推动零部件企业加快技术研发,具备二维码溯源功能的智能硬件厂商迎来市场机遇;北斗定位模块的加装要求,为卫星导航应用企业开辟新场景,针对家庭用车的轻量化定位产品、面向物流租赁车辆的多维度监测系统,有望形成差异化竞争赛道。此外,新旧国标过渡期间,各地以旧换新政策将激活存量市场,二手电动自行车回收拆解、合规车辆改造升级等服务领域,也将涌现一批创新型企业。
从消费端到产业端,新国标正推动电动自行车行业向 “安全化、智能化、规范化” 转型。对于消费者而言,车辆动态安全监测、超期服役提醒等功能,切实提升了使用安全感;对于行业而言,强制性认证和全链条管理将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头部企业整合资源,形成 “研发 — 生产 — 销售 — 回收” 的闭环生态。随着政策红利逐步释放,相关配套服务如智能充电设施、车辆安全数据平台等领域也将迎来发展契机,为我国短途出行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