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之际,回望烽火岁月里中国科学家的坚守与突破,不难发现其蕴含的精神内核对当下创新创业领域具有深刻启示意义。彼时,严济慈在破庙中手工打磨镜片研发无线电发报机稳频器,侯德榜历经 500 余次试验发明侯氏制碱法,这些在资源匮乏条件下瞄准需求、突破技术封锁的实践,恰是当代创业创新的生动范本。如今,在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制造业低成本改造等领域,不少创业者延续这种 “绝境创新” 思路,从市场真实痛点出发,以小而精的技术突破打开发展空间,将 “自力更生” 的精神转化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动力。
抗战时期科学家 “护学脉、育人才” 的担当,为当代创业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竺可桢带领浙江大学师生开启 “文军长征”,在迁徙中坚持教学科研,最终培育出 26 位院士;陈康白在延安创办自然科学院,用马兰草造纸、与工人共建厂房,为国防科技事业培养近 500 名专业人才。这种 “长期主义” 与 “育人思维”,如今在教育科技、职业培训等创业领域得到传承 —— 创业者们开发产业需求导向的技能课程、搭建产学研融合平台,既解决市场人才缺口,也为企业长期发展筑牢人才根基,让知识传递与人才培养成为创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科学家们围绕民生需求开展科研的实践,更为当代创业指明了 “扎根民生找机遇” 的方向。周尧放弃海外优渥条件回国开创 “以虫治虫” 技术拯救千万亩麦田,沈骊英拖着病体筛选优良小麦品种年均推广超 300 万亩,钱志道在延安建化学厂实现边区 “丰衣足食”。这些案例印证了民生领域的创业潜力,如今在智慧农业、社区服务、大健康产业等领域,创业者们延续 “民生导向”,如聚焦农村冷链物流解决农产品损耗问题、研发适老化产品应对老龄化需求,用技术创新解决百姓实际问题,既赢得市场认可,也践行了创业服务社会的价值追求。
从抗战科学家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到当代创业者 “把产品用在民生需求中”,精神传承一脉相承。当年汤飞凡的青霉素研究、清华航空研究所的调研为后续产业发展奠定基础,这种 “前瞻性布局” 与 “技术沉淀” 思维,如今指引创业者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深耕核心技术。当下,创业创新不仅是短期商业变现,更需立足长远产业价值,在传承中创新、在突破中发展,让抗战科学家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为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