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上游生态保护的实践中,科技正成为破解生态治理难题、推动绿色转型的核心力量。重庆江北嘴 CBD 江水源热泵集中供冷供热项目,以 “抽江、换热、回江” 三步模式,构建起国内已建成规模最大的江水源热泵区域能源系统,相较传统空调不仅消除噪音与污染,更实现超 30% 的节能效果,冬季还能依托江水温差供暖,为城市低碳建筑供能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方案。这一创新实践既降低了能源消耗,又减少了生态环境负担,彰显出科技在平衡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中的关键作用,也为相关节能环保装备研发、区域能源系统设计等领域开辟了广阔应用空间。
长江生态保护不仅需要 “软服务” 的智慧升级,更离不开 “硬工程” 的科技护航。在重庆奉节县,“江清岸洁” 智管应用平台通过 20 个岸边摄像头、4 个船载摄像头与 1 架无人机的协同联动,实现江面漂浮物的智能识别与动态监测,垃圾滞留超 72 小时即自动触发应急响应,推动打捞覆盖率达 95% 以上、资源化处置率 80%,让 “清漂” 工作从 “人工巡查” 转向 “智能管控”。而三峡库区吊嘴危岩治理工程,则借助 40 套自动化预警设备,联动北斗卫星、无人机与地表监测手段,实时追踪 258 米高岩壁上 27 处危岩单体的变化,目前工程总体进度达 47%,预计年底完工,为大型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 “监测 - 预警 - 处置” 的全链条科技范式,有效保障了长江航道安全与沿岸生态稳定。
绿色产业的科技突破,正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投入 2000 万元,采用中国石化自主研发技术建设氢气纯化装置,每日可生产高纯度氢 6400 公斤,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7 万吨,实现了工业副产氢气的资源化利用;博世氢动力系统(重庆)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氢动力模块,覆盖 4.5 吨至 49 吨全系列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已在全国 18 个省市开展运营示范,推动商用车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截至目前,重庆在绿色低碳领域已建成 132 家科技创新平台,镁基制氢、页岩气开发利用等前沿技术处于国际领跑或并跑水平,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推动产业结构向绿色化、高端化升级,更构建起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协同推进的良性循环。
经过持续的科技赋能与实践探索,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已取得显著成效。重庆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基本完工,“两岸青山・千里林带” 实施 190 万亩,森林覆盖率保持 55% 以上;长江干流监测到的鱼类达 104 种,较禁捕前增加 58 种,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提升 2 个等级。从 “不让污水入长江,不让垃圾出夔门,不让青山开天窗” 的承诺,到科技驱动下的生态治理、产业升级实践,重庆正以实际行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其经验也为全国流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提供了 “科技赋能、系统治理、产业协同” 的宝贵参考。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