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AI + 城市” 应用场景正密集落地,为城市公共服务注入新活力,也为创新创业开辟广阔空间。近 6000 辆出租车配备的 AI 智能翻译设备,搭载深度神经网络翻译引擎,支持 140 余种语言互译且离线可用,不仅破解了中外乘客沟通难题,更让出租车这一日常出行场景成为 AI 技术落地的 “天然试验场”。目前,该设备已拓展至城市观光巴士、公园观光车等更多场景,而深圳边检总站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经深口岸出入境外籍人员同比增长 39.2%,庞大的需求背后,是 AI 翻译技术在交通服务领域持续深耕的创业潜力,也为相关科技企业提供了从 C 端服务向 B 端场景延伸的契机。
AI 技术在基层医疗与生态保护领域的应用,同样展现出 “技术赋能民生、场景催生创新” 的鲜明特征。全市超 400 家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引入智能诊疗辅助设备,“AI 临床助手” 能精准提示胸痛患者潜在风险、辅助整理病历,既为基层医生筑起漏诊 “防护墙”,也推动分级诊疗更具针对性。而红树林湿地 “空天地” 一体化智慧管理平台,凭借 AI 技术实现 85 种水鸟、20 种林鸟的精准识别与监测报告自动生成,大幅提升生态保护效能。这些场景不仅解决了民生服务与生态治理中的实际痛点,更启示创业者可聚焦细分领域,通过技术与垂直场景的深度融合,开发满足特定需求的 AI 产品与服务,在医疗辅助、生态监测等赛道找到突破口。
司法审判领域的 AI 应用,则为政务服务智能化升级提供了 “深圳样本”,也为科技企业打开了政企合作的广阔市场。自 2024 年 6 月投入使用的深圳法院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实现了立案、阅卷、庭审、文书制作 4 个核心环节 85 项流程的智能化,帮助法官自动完成案件材料归目、法条案例整理、文书初稿撰写等工作,显著提升审判效率。这一实践既体现了政府对 AI 技术的积极应用态度,也印证了 “场景牵引技术发展” 的规律 —— 深圳通过地方立法引导 AI 落地,2022 年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明确要求发布场景需求清单、允许低风险产品先行先试,这种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的模式,为 AI 企业提供了技术验证、产品迭代的肥沃土壤,也为创新创业者指明了 “紧盯政务服务痛点、参与城市治理升级” 的发展方向。
展望未来,深圳 “AI + 城市” 的探索仍在加速。按照规划,2025 年年内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开放 100 个应用场景,进一步推动场景供需匹配。从交通出行到医疗健康,从生态保护到司法服务,深圳以整座城市为 AI 技术 “试验场” 的实践表明,AI 应用场景的深度拓展,不仅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关键路径,更是释放经济发展动能、孕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随着更多场景的开放与技术的迭代,必将有更多创新型企业在这片热土上成长,为全国 “AI + 城市” 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与城市高质量发展。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