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深圳、天津、南宁、上海等多地聚焦 “人工智能 + 制造” 方向密集部署工作,通过出台专项实施方案、明确重点行业赛道、推动典型场景落地等举措,深入贯彻国家推动 AI 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部署。以上海为例,其近期发布的《上海市加快推动 “AI + 制造” 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聚焦集成电路、汽车、高端装备等十大行业推动 AI 技术应用,提出三年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目标;南宁则立足本地特色,围绕制糖、制茶、生物医药等产业,以 “点线面” 结合方式推动垂直行业大模型发展。各地差异化的布局思路,既贴合区域产业实际,也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划定了清晰路径,推动 AI 技术从 “概念” 加速走向 “实干”。
资本对 “AI + 制造” 领域的青睐持续升温,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据 IT 桔子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8 月 21 日,年内 AI 领域投融资案件达 830 起,其中先进制造相关案件 294 起,涉及金额 272.41 亿元,较 2024 年全年 190 起、170.05 亿元的规模实现大幅增长。分析来看,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产业成长潜力显著、头部企业商业模式成功验证,是资本加速涌入的核心原因。值得关注的是,社会资本在弥补行业资金缺口、推动技术成果商业变现、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不少聚焦细分场景的初创企业凭借 “解决具体痛点”“具备商业验证能力” 的优势,快速获得资本支持,形成 “技术突破 — 资本赋能 — 产业升级” 的正向循环。
随着 5G+AI 数字孪生工厂、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工厂等典型应用场景在多地落地,“AI + 制造” 正逐步向深层次扩展,细分领域的创新机遇不断涌现。在高端装备领域,AI 数控系统可显著提升机床加工精度与能效;在特色农业加工领域,AI 智能控制系统能优化茶叶杀青等环节工艺、提高产品优质率;在数字孪生领域,轻量化解决方案可大幅缩短工厂建模周期、降低成本。与此同时,行业对 “风险与回报平衡”“产融对接效率”“复合型人才供给” 的需求日益凸显。专家建议,需进一步搭建高效产融对接平台,明确收益分配与亏损负担机制,培养既懂技术又懂金融和制造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持续推动 “AI + 制造” 行动走深走实,助力制造业重塑竞争优势。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