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虽已度过 “七下八上” 防汛关键期,但主汛期仍在持续,极端天气引发的洪涝风险不容忽视。从海河流域 “25・7” 区域性大洪水中精准规避蓄滞洪区启用,到珠江流域提前 5 天预报洪水且洪峰流量预报误差仅 3%,再到全国 1388 座(次)大中型水库拦蓄洪水 146.5 亿立方米、避免百万群众转移,一系列防汛成效的背后,数字技术与科技创新正成为守护民生安全的关键支撑。水利部门构建的雨水情监测预报 “三道防线”、覆盖 2600 万水利对象的数字孪生平台数据底座,以及 1.1 万座水库启动的现代化运行管理矩阵,不仅重塑了防汛工作从 “被动应急” 到 “主动预警” 的治理模式,更催生了一条衔接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与场景应用的水利科技产业链。
在防汛科技的实践落地中,基层需求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正让更多 “高精尖” 成果走向田间地头、江河湖畔。河北水文部门运用测流无人机、遥控无人船开展千余次 “以测补报”,贵州通过探地雷达及时排除大坝脱空风险,这些案例印证了智能化装备在应急监测中的实用价值;而针对病险水库开发的数字孪生监测子系统、为中小河流设计的洪水推演模块等细分场景创新,则打破了 “大平台” 建设的技术壁垒,让中小型科技企业也能在水利数字化浪潮中找到切入点。从 “硬件 + 软件 + 服务” 的无人监测解决方案,到轻量化的水库管理 APP,技术转化的 “最后一公里” 被不断打通,既解决了基层水利部门 “监测难、调度难” 的痛点,也为科技型企业开辟了广阔市场空间,形成 “民生需求牵引创新、创新成果反哺民生” 的良性循环。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更为水利科技领域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十四五” 规划明确的 “智慧水利体系” 建设目标,20 余个省份出台的研发补贴、优先采购等扶持政策,以及水利部对 “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支撑服务的强化要求,共同构建起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当前,数字孪生、气象水文耦合模型、智能调度算法等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实战,不仅推动防汛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更带动了水利装备制造、数据服务、运维管理等关联产业的发展。随着极端天气应对需求的提升,水利科技领域的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预计仅水库智能化改造一项,就有望形成千亿级市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民生安全保障提供双重支撑。
防汛科技的进步,既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从卫星遥感监测到无人设备巡检,从大数据风险分析到人工智能调度决策,每一项技术突破都在提升防汛工作的精准度与安全性,每一次场景应用都在拉近科技与民生的距离。未来,随着更多科技力量投身水利创新,随着 “政产学研用” 协同机制的不断完善,数字技术将更深度融入江河治理、水库调度、灾后重建等各环节,为构建 “平安中国” 筑牢水安全屏障,让科技赋能的防汛防线更加坚实可靠,护航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大局稳定。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