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美国东部访学的老师向我询问,我家孩子有没有被要求每天向美国国旗宣誓。她的孩子被要求这样做, 但是孩子拒绝了。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一名小学生,并加入了少年先锋队,自己已经向中国的五星红旗庄严宣誓,所以他不能再向其他国家的国旗宣誓。一边在感叹孩子的懂事,有气节后,我也深深地感受到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是何其重要。身处异国他乡,孩子已对“国”与“家”有了自己的认识与理解。
我特意询问了自己的孩子,在她的公立小学有没有这样的要求。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孩子并没有要求这样做,她也未听过。这也可以理解。 在这个经济发达,自由开放的加州,连同性婚姻,吸食大麻都是合法的,男女同厕都很普遍,又何谈让孩子每天宣誓的教条要求?何况誓言本身对于加州人来讲也是充满种族歧视和宗教约束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地开展,越来越多的孩子有幸随着他们的父亲或母亲走出国门,来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特别是美,英,澳,加,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孩子迎来了他们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机遇与挑战,他们不仅要迅速适应语言的改变,同时还不得不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教育方式的挑战。这也不可避免地在思想上产生一些变化。而这时,“国”与“家”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不同的理解。
回想两年前,我带着孩子独自去澳大利亚访学,那时的她只知“家”而不知“国”。仅半年时间,她已不怎么会说普通话,日常交流与读书等等全是英语。等父亲去澳洲看望她时,她见到爷爷激动无比,却语塞地不知说什么,而只能代以 grandpa, grandpa 和各种身体语言。等回国后不得不用了近一年的时间重新学拼音,学汉语…… 在澳洲时,孩子对班里其他 19 个孩子的弟弟妹妹,姐姐哥哥们的名字,年级等信息如数家珍,也会莫名其妙地伤心家里只有自己一个孩子。
还记得里约奥运会时,当瑞典队出场时,她高兴地为其欢呼,加油,只因为在学校的运动会她代表瑞典。而中国队出场时,却很漠然,问其原因,却说她代表瑞典,不能给中国队加油。
而现在,孩子却清楚地了解并分辨了“家”与“国”,知“家”也知“国”。她可以根据场景和人物的变化流利地在母语与外语之间切换,也能主动地要求背古诗,学习中国的语言与文化,甚至在学校的一些活动中,总是代表中国。她清楚地知道自己与班里 ABC 的区别。在比较中,美,澳的教学模式后,尽管觉得中国的作业多,但还是要回中国,因为那是她的 home country。
很多出过国的人总是感叹:出了国会更爱国。我想,对于孩子,大概也是如此。在孩子们的意识中,从只知道自己的“家”到知道自己的“国”显然需要一个认识发展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影响,情感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途径与方法,没有这些所谓的“形式”也就不可能有实质“内容”的产生。而这些“形式”与“内容”恰要结合地好,孩子才能形成真切的感受。当孩子在内心播下这些爱国的种子,再加上环境与文化的冲突,进而对比,感受,其理解力会
再上一个台阶。
对于孩子来说,爱国体现在各个方面,从说中国话,写中国字,到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这是一个从小到大,循序渐进的感性过程。从对比中国与外国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到热爱中国文化,进而爱中国,愿意为中国的国富民强努力奉献又是另一个理性层次。而这种感性到理性的提升,是他们需要多年的学习,发展的过程,甚至是终其一生追求的过程。
培养孩子们的家国情怀,让这些“爱国的种子”早早扎根于这些小“中国心”中,使他们更有“中国情”。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人生的漫漫征途牢记自己人之为之,为之“中国人”的使命与责任。
作者简介: 王亮亮, 女,博士生,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访问学者。张峰,男,副
教授,西北工业大学硕导,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