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出台后,超 22 万亿规模的场景经济赛道成为创业创新新蓝海。文件明确未来三年 22 类重点培育场景,并要求国企开放 60% 主业场景给民企,这一突破性举措打破市场垄断,为中小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准入机遇。从 AI 质检系统助力浙江电缆厂降本增效,到 “AI 助浴机器人” 破解失能老人照护难题,技术与场景的深度融合正加速落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也为创业者搭建起政策赋能的广阔舞台。
在场景经济浪潮中,多领域细分赛道呈现爆发式增长潜力。银发经济领域,AI 跌倒监测床垫、智能康复设备等适老化产品需求激增,杭州 AI 食堂项目通过资源对接实现社区落地与政策补贴衔接;深海经济成为新能源新战场,深远海养殖装备市场预计 2027 年突破 2000 亿元,海底数据中心等技术创新不断突破;无人体系推动物流变革,京东无人配送车、大疆农业无人机规模化应用,深圳 “无人机送药” 项目让山区急救效率大幅提升;生物制造与数字文旅同样亮点纷呈,可降解材料、VR 虚拟景区等创新成果,既契合绿色转型与文化传承需求,也为创业者提供了多元化切入路径。
面对机遇,理性布局与风险防范并重成为关键。当前场景经济发展中,技术泡沫、监管滞后、就业冲击等潜在风险需警惕,“订单可见性 + 技术壁垒” 成为创业者规避盲目跟风的重要指标。从实践来看,政策红利的转化离不开专业平台的赋能,通过政策解读、资源对接、技能培训等服务,不仅能帮助创业者降低试错成本,更能推动创新项目快速落地。无论是小本创业者参与 AI 养老服务、无人机配送,还是职业转型者投身数字文旅策划,找准场景、坚持创新,方能在 22 万亿赛道中把握发展主动权,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