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双十一” 消费热潮中,饮用水市场的碱性水凭借 “调节人体酸碱平衡” 等宣传再度热销,但经权威专家证实,其宣称的保健功效缺乏科学依据。市面上的碱性水主要分为人工苏打水、电解弱碱性水和天然弱碱性水三类,pH 值在 7.0 至 9.0 之间,而我国多地天然饮用水及部分北方地区自来水本身就呈弱碱性,消费者无需高价购买。从功效来看,依靠碱性水中和胃酸、降尿酸等说法脱离实际剂量要求,临床数据显示,要达到中和胃酸的理想效果,每日需饮用 15 升含碳酸氢钠的弱碱性水,这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且促进尿酸排出的关键是适量饮水,与水的酸碱度无关。
碱性水营销乱象的背后,是 “酸碱体质论” 这一伪科学的持续影响。该理论由美国人罗伯特・欧・阳于 2002 年提出,将人体体质简单划分为酸性与碱性,声称酸性体质易患病,早已被科学界证伪,其本人更因误导癌症患者错过治疗时机被法院判决巨额赔偿。但由于此前大肆宣传,不少消费者仍受其影响,商家正是利用这种健康焦虑,通过直接宣称或间接暗示产品健康功效的方式抬高售价。事实上,人体拥有精密的酸碱调节系统,血液、胃液等 pH 值会保持稳定,不会因饮用碱性水或食用酸碱食物发生明显波动,碱性水与普通饮用水在健康价值上并无差异。
从健康消费与市场发展角度来看,饮用水的核心价值在于充足摄入量与可靠水质,而非未经证实的 “保健功能”,白开水作为经煮沸处理、洁净无菌且保留矿物质的饮品,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随着科普推进和监管加强,商家直接标注虚假健康功效的行为减少,但 “打擦边球” 的营销手段仍存在,这既需要相关部门持续普及科学饮水知识、加大监管力度,也为市场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创业者应摒弃概念炒作,聚焦消费者真实需求,在科学科普、理性饮品研发、智能饮水设备、细分人群定制服务等领域挖掘机会,通过科学依据支撑产品与服务价值,才能在健康消费赛道实现长远发展。
对于消费者而言,应树立理性健康观念,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男性每日饮用 1700 毫升左右、女性 1500 毫升左右的水,遵循 “少量多次” 原则补水。特殊人群如备孕及孕期女性,更需警惕 “碱性水缓解孕吐、助生儿子” 等不实说法,避免不当饮用影响健康。选择饮用水时,无需过度关注酸碱度,重点查看是否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理性规避营销陷阱,真正通过科学饮水保障身体健康。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