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双 11” 期间,人形机器人在消费市场掀起热潮,成为新晋 “爆款”。单价 9998 元的 “小布米” 500 台两天售罄,2.99 万元起的 Booster K1 发布 20 分钟内被抢购一空,线上线下销售数据双双亮眼,京东平台相关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超 5 倍。这一现象标志着人形机器人已从科幻展品、少数人的尝鲜玩具,逐步走进大众消费视野,成为兼具情感陪伴、实用服务功能的新消费选择,万亿级新赛道正式开启。背后是大模型、具身智能等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让机器人实现了从 “点到点施教” 到智能自主决策的升级,同时价格亲民化、场景多元化进一步降低了消费门槛,推动产业从 “非常” 走向 “日常”。
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爆发,离不开技术、资本、政策的多重赋能与协同发力。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机器人行业营收同比增长 29.5%,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产量均超 2024 年全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资本端热度高涨,2024 年行业投融资事件达 93 件,2025 年一季度融资总额已超去年全年的 65%,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减速器、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企业业绩亮眼。政策层面,“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 被纳入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与 “十五五” 规划,多地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研发与产业化,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政策动力,加速推动行业从萌芽阶段向成熟阶段迈进。
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虽已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但仍面临不少短板与挑战。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泛化能力受限、任务执行成功率有待提升,消费级产品在复杂家务处理、自然情感交互等方面仍有欠缺,难以完全满足用户深层次需求。同时,真机数据不足成为制约产业规模化落地的关键瓶颈,技术迭代、成本控制、场景拓展等仍是行业亟待突破的课题。这既需要企业持续投入核心技术研发,在产品设计中融入可升级理念,通过软硬件迭代提升用户体验;也需要政府、资本、研发机构形成合力,完善产业生态,推动技术成果更快转化。
作为继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潜在消费新星,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成本逐步降低、场景持续扩容,其应用范围正从消费端向工业端延伸,从单一功能向综合服务升级。未来,通过多方协同攻关,破解产业发展痛点,人形机器人有望进一步融入家庭服务、工业生产、公共服务等更多场景,从 “奢侈品” 转变为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 “必需品”。这条充满创新活力的新赛道,不仅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也将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写下生动注脚,开启智能生活的全新篇章。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