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 “羲和” 号卫星近日取得重大科研突破,成功解构出太阳爆发过程中暗条抬升回落、耀斑带色球压缩蒸发等不同物理过程的时序光谱特征,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学报》。这一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大学联合团队完成,依托 “羲和” 号的全日面 Hα 光谱观测数据,为解析恒星大气爆发源区物理过程提供了关键线索,也让我国在太阳探测领域的研究跻身国际前列。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的 “暴脾气”(耀斑、暗条爆发等活动)不仅影响太阳系内环境,其相关研究还能为系外恒星 — 行星系统的探索提供参考,而 “羲和” 号的持续观测正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
“羲和” 号的突破不仅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更带动了航天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机遇。卫星采用的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稳定度 “双超平台” 技术及磁浮隔离技术,为商业航天装备制造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范本,尤其在商业遥感卫星、微小卫星等领域的高精度设备研发上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其搭载的太阳空间望远镜实现了 0.024Å 的高光谱分辨率,也对光学元件、探测器等核心配套部件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相关领域的国产化替代和技术攻关提供了方向。同时,“羲和” 号积累的海量高质量数据,有望从学术应用延伸至气象预警、电网防护、新能源优化等商业场景,催生出 “航天数据服务” 等新的产业增长点。
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是 “羲和” 号成果背后的重要启示。此次研究采用的 “科研机构 + 高校” 联合模式,为航天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人才与技术储备,也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鲜活案例。随着国家近年来持续出台支持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航天产业、推动航天数据商业化应用,“羲和” 号的技术红利正与政策红利形成叠加效应。这不仅为国内航天创业者提供了清晰的赛道指引,也为我国航天产业从 “科研引领” 向 “产学研用一体化” 转型注入了动力,助力中国航天在全球市场中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