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储能产业正以 “中国速度” 迈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据最新数据,截至 2025 年 6 月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 9491 万千瓦,5 年增长近 30 倍,占全球总装机 40% 以上,技术路线从锂电拓展至压缩空气、液流等多元矩阵,应用场景形成 “电源侧基地化、电网侧区域化、用户侧多元化” 特征,江苏规模化储能调峰体系、湖北应城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等标杆项目落地,“容量租赁 + 辅助服务” 等商业模式持续创新,为能源绿色转型筑牢根基。《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 年)》进一步明确 2027 年发展目标,推动产业向技术领先、机制成熟、体系完善的方向迈进,为 “双碳” 目标实现提供关键支撑。
在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技术、市场、安全、产业链等层面的挑战仍需突破。技术上,锂电占比过高与长时储能短板并存,难以满足大规模新能源消纳需求;市场机制中,容量电价不完善、现货市场价格信号不足,制约多元价值释放;安全领域,电化学储能热失控风险尚未根治,标准体系待健全;产业链上,关键材料自主保障弱、退役电池循环利用体系缺位。这些痛点也成为产业创新的突破口,各地正通过 “揭榜挂帅” 攻关长时储能技术、试点 “容量租赁 + 调峰补贴” 模式、推广 “电池护照” 溯源等举措,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扫清障碍。
面向未来,多维度创新正为新型储能产业开辟广阔空间。技术创新方面,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加速组建,极端环境储能实证基地布局推进,首台套前沿装备获政策支持,推动长时储能效率提升与本质安全防控突破;市场机制层面,“容量电价 + 电量电价 + 辅助服务” 多元收益体系加快构建,绿电交易与储能放电量挂钩、“新能源 + 储能” 共享模式等创新实践,让商业模式更可持续;安全治理领域,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产能动态监测、退役电池强制回收等举措落地,筑牢产业安全根基。同时,西北、华东等国家级产业集群建设与 “一带一路” 储能国际合作同步推进,助力我国在全球储能竞争中抢占先机。
新型储能作为培育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其发展不仅关乎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更能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升级。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技术创新不断突破、市场机制逐步完善,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将加速形成 “统筹全局、多元互补、高效运营” 的格局,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注入强劲动能,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展现更大的中国担当与中国智慧。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