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落下帷幕,一滴油化身精美丝巾、直升机实现水上起降、机器人奏响悠扬琴音 —— 展会上琳琅满目的专利产品,生动诠释了 “专利转化运用赋能创新发展” 的大会主题。作为创新成果的 “试金石”,本届专交会不仅颁发了 30 件中国专利金奖与 10 件外观设计金奖,更集中展现了我国专利商业化的蓬勃态势:比亚迪的集成式热管理系统、南京工业大学的植物油多元醇制备技术、宜昌东阳光长江药业的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制备方法等金奖专利,既覆盖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也为产业升级提供了硬核技术支撑,彰显出我国专利从 “数量积累” 向 “质量跃升” 的转变成效。
自 2023 年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以来,国家层面围绕产业创新、成果转化、金融赋能出台系列政策,持续打通专利转化 “难点、堵点、卡点”,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截至今年 8 月底,全国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累计达 115.4 万次,其中高校和科研机构转让许可 14.2 万次;国家知识产权局对 134.9 万件高校科研机构存量专利 “摸底”,推动近 6 万件发明专利实现产业化,更在本届专交会上促成大连理工大学智能水母捕捞作业平台等 50 余项高校前沿专利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这些数据背后,是 “纸面上的专利” 向 “市场中的产品” 的跨越,也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 正如世界首台千吨级运架一体机 “昆仑号”,其搭载的专利技术不仅解决了高铁 40 米箱梁架设难题,更在 10 余条高铁线路推广应用,用 “画进山川、改造山川” 的实效证明,专利只有扎根产业需求,才能释放出推动发展的磅礴力量。
从国际视野看,中国创新实力正持续攀升。欧洲专利局数据显示,2024 年该局收到的 20 万份专利申请中,中国申请人占比超 10%;自 2018 年以来中国专利申请量翻倍,2014 年至今增长 4 倍,这一增速既印证了中国创新的全球竞争力,也为专利 “走出去” 开辟了广阔空间。在全球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专利商业化已成为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的关键抓手 ——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明确提出 “盘活存量专利、做优增量专利”,既为未来专利转化指明方向,也为市场主体注入信心。从专交会累计超百亿元的交易额,到高校科研机构专利产业化的加速推进,我国正构建起 “专利创造 — 转化 — 应用” 的完整生态链,让创新成果真正服务于民、赋能发展。
当前,专利商业化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无论是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突破,还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亦或是新兴领域的业态创新,专利都在扮演 “核心引擎” 角色。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市场活力不断激发,未来将有更多 “昆仑号” 式的专利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为创业创新开辟新赛道。面向未来,唯有持续深化专利转化运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才能让更多专利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