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大学封伟教授团队受盐碱地植物 “中亚滨藜”“吸盐 - 泌盐” 机制启发,成功研发出兼具高效光热转换与优异力学性能的分子太阳能热(MOST)织物,相关成果发表于材料学期刊《先进材料》。这款新型织物打破传统 MOST 织物 “光热性能与力学性能不可兼得” 的行业瓶颈,在 - 20℃模拟日光环境中 50 秒即可升温 21.2℃,经 50 次摩擦、500 次拉伸弯曲及 72 小时连续洗涤后,光热性能保留率仍超 90%,既解决了可穿戴保暖产品耐用性不足的痛点,又为个人热管理技术升级提供了新路径。
从技术转化与产业价值来看,该仿生光热织物的应用场景覆盖智能服装、医疗理疗、户外防护等多个领域。其可通过调节光照强度精准控温,既能满足日常保暖需求,又能为关节炎患者提供便携局部热敷,适配户外探险、老年健康、母婴护理等细分市场。当前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已超 5000 亿元,医疗便携理疗器械需求年增速达 25%,这一技术成果不仅顺应 “双碳” 目标下 “高效利用太阳能” 的发展趋势,更将带动热塑性聚氨酯基材、偶氮苯原料、纺织加工设备等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为实体经济注入新活力。
此次研发的突破,彰显了我国科研团队 “向自然学习” 的创新思维,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团队将盐碱地植物的生物自适应机制转化为材料性能调控策略,通过优化 “腌渍 - 干燥” 工艺实现技术落地,印证了 “产学研协同” 在推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未来,随着规模化生产技术的完善与成本控制,这款织物有望推动个人热管理从 “依赖外部供能” 向 “绿色自主供能” 转型,为我国在智能穿戴、新材料等领域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奠定基础,也为解决民生领域 “高效保暖、低碳节能” 需求提供了科技方案。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