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已驶入快车道,政策支撑体系持续完善,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氢能不仅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明确法律定位,中央还将其列为前沿新兴产业重点方向,各地也积极响应,2024 年 22 个省级行政区将氢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累计出台专项政策超 560 项,形成 “国家统筹 — 地方落实 — 市场驱动” 的政策闭环。这一系列政策红利,为创业者进入氢能领域提供了良好环境,在项目审批、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带来便利,有效降低了创业门槛与风险。
从产业规模与应用来看,我国氢能产业已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2024 年氢能生产消费规模突破 3650 万吨,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总消费量三分之一以上。在细分领域,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我国占全球近一半,“风光氢储” 一体化模式初步形成;氢能应用中,燃料电池汽车推广量约 2.4 万辆,加氢站超 540 座,在重卡、港口机械等领域替代效应渐显。庞大的产业体量催生了众多创业机会,从可再生能源制氢设备研发制造,到燃料电池汽车零部件生产、加氢站运营管理,均为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空间。
技术创新是氢能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当前我国在氢能全产业链技术突破上成果显著。制氢环节,单堆兆瓦级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置实现商业试运营,兆瓦级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下线;储运领域,国内首条具备掺氢输送能力的长距离高压管道竣工,深地大规模盐穴储氢库开钻。这些技术突破为创业者打造核心竞争力指明方向,无论是围绕新技术开展技术服务,还是研发配套监测、安全保障设备,都能助力创业者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同时,我国氢能产业呈现差异化区域布局,“三北” 地区侧重绿氢生产与工业耦合,东部地区聚焦技术研发与高端应用,创业者可结合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布局项目。
尽管氢能产业前景广阔,但仍面临成本、标准、核心材料依赖进口等挑战。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高于化石能源制氢,部分领域标准待完善,质子交换膜等关键材料依赖进口。不过挑战中蕴含机遇,创业者可通过技术研发降低制氢成本,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抢占市场先机,投身关键材料国产化研发打破进口依赖。总体而言,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必将吸引更多创业者参与,为能源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