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英腐蚀峰会近日在英国曼彻斯特落幕,这场由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和英国腐蚀学会联合主办的国际盛会,不仅成为全球腐蚀防护领域顶尖智慧碰撞的平台,更折射出该赛道蕴藏的千亿级市场潜力与创新空间。峰会上,欧洲腐蚀联合会主席 Gareth Hinds 提出的 “腐蚀大数据 + 人工智能” 融合方向,直指传统防护行业人工检测效率低、风险难控的痛点,为技术驱动型创新提供了清晰路径。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秘书长程学群、东北大学教授徐大可当选英国腐蚀学会会士,既彰显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实力获国际认可,也为本土企业依托国内研发基础、拓展国际市场埋下伏笔,更为 “双碳” 目标下能源转型、重大工程建设中的防护需求,打开了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叠加的创业窗口。
从产业实践来看,峰会传递的技术趋势与细分需求高度契合我国发展实际。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张博威介绍的学会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定位,与我国西气东输、深海油气平台、新能源储能设施等重大工程的防护需求形成呼应,特种防腐涂层、电池长效防护等细分方向,正成为 “专精特新” 创新的发力点。尤其在风电领域,海上装备面临的高盐雾、高湿度腐蚀难题,让专用防腐材料、物联网监测系统等创新产品迎来蓝海机遇。专家聚焦的 “大数据驱动材料研发” 理念,更有望破解传统材料研发周期长、成本高的瓶颈,通过数据整合与 AI 模拟,为新材料加速落地提供技术支撑,这些都为我国相关产业升级与创新创业搭建了实践舞台。
国际合作与产学研融合成为峰会另一大亮点,也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与英国、欧洲相关机构就学科发展、工程应用、人才培养达成合作共识,为我国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拓展 “一带一路” 沿线基建防护市场创造了条件;中方代表团与曼彻斯特大学的学术交流,则进一步夯实产学研协同基础,为 “高校技术 + 企业商业化” 的创新模式提供了对接渠道。据测算,全球每年因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超 2 万亿美元,我国年损失占 GDP 约 3%,庞大需求与当前行业 “小散乱” 的格局形成反差,这既意味着行业洗牌在即,更表明具备核心技术与创新模式的企业将迎来发展黄金期。
当前,腐蚀防护已不仅是保障重大工程安全、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支撑,更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从 AI 监测系统到自修复防腐涂层,从跨境技术合作到产学研协同创新,峰会释放的多重机遇,正引导创新资源向实体经济需求聚焦。未来,随着技术突破与模式创新的持续推进,我国腐蚀防护行业有望突破瓶颈,涌现出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