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阳举办的 2025 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人形机器人互动、人脸识别远程问诊、数字孪生虚拟大桥等前沿场景集中呈现,375 家参展企业中超 60% 的产品与 “人工智能 +” 相关,直观展现出智能技术加速渗透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生动态势。从科大讯飞发布 “城市智能体” 方案,到贵州交管部门依托数据融合技术缓解 “村超” 赛事交通拥堵,再到旅游智能助手 “黄小西” 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人工智能 +” 正从技术概念转化为解决实际需求的有效工具,不仅重塑消费、生产、生活场景,更催生出大量细分领域的创业机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全国布局来看,“人工智能 +” 的应用版图持续扩张,在工业、教育、政务等关键领域落地成效显著。大庆油田智能巡检机器人提升输油管道运维效率,上海 AI 教育终端化身 “私教” 助力个性化学习,广州政务服务中心通过数据整合实现 “让群众少跑腿”,这些案例印证了智能技术与行业需求的深度融合。与此同时,中国坚实的产业基础为创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 作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最大拥有国,截至 2024 年底已有 302 款生成式 AI 服务完成备案,940 万软件开发者活跃在创新一线,加之《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出台、600 亿元国家人工智能基金设立,政策与资金双重保障下,“人工智能 +” 创业赛道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 +” 创业已呈现出 “垂直化、场景化、融合化” 的鲜明特征。贵州在 24 个重点产业打造近 100 个大模型应用场景,凸显出行业大模型成为创业核心方向;基层治理中的智能交通调度、文旅领域的 “AI + 地域文化” 服务,展现出创业者聚焦细分场景、下沉服务的发展思路。当前,中国正通过实施 “人工智能 +” 六大重点行动,进一步明确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等领域的发展路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推进国际联合研发。在此背景下,更多扎根行业、创新模式的 “人工智能 +” 企业有望涌现,既为国内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支撑,也为全球智能产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