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5 至 2023 年从 11.4 亿元增至 186.3 亿元,增幅达 15.3 倍,科技领军企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但同时,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比重仅 8.3%、占自身研发经费投入比重仅 0.7%(含应用研究合计 3.5%),与发达国家相关占比存在明显差距,这一 “短板” 背后却孕育着广阔的创业创新空间。从国际经验看,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具有 “自给自足”“行业差异显著”“以创新盈利为核心动力” 等特征,这些规律为创业者精准切入市场提供了清晰指引,无论是为企业内部研发提供配套服务,还是针对不同行业科研投入特点开发解决方案,都存在大量待挖掘的市场需求。
政策层面的精准引导正为企业基础研究投入注入新动能,也为创业创新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当前,我国正从打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发挥财政资金激励作用、促进人才跨主体流动等多方面发力,推动企业加强基础研究投入。这些举措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创业方向:围绕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服务、针对企业基础研究的财税咨询、连接高校与企业的人才对接平台等领域需求持续升温,为创业者提供了多元化的切入路径。同时,政府通过技术采购推动前沿技术研发,也为具备技术创新能力的初创企业提供了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机遇。
产学研深度融合成为提升企业基础研究投入效能的关键抓手,也为创业者打造了协同创新的新场景。强化企业 “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 作用,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设立研究基金和实验室,不仅加速了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也为创业者提供了参与产业链创新的机会。例如,专注于技术成果转化的平台型企业,通过连接科研团队与市场需求,帮助实验室成果走向产业化;从事产学研合作服务的初创企业,通过设计协同创新模式,助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实现资源高效整合。这些实践既提升了企业基础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为创业者开辟了新的增长赛道。
当前,我国企业基础研究投入正处于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关键阶段,这一过程中释放的创业机遇不仅关乎个体企业的发展,更对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生态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政策支持持续加码、市场需求不断释放、创新要素加速流动,更多聚焦企业基础研究配套服务、技术成果转化、协同创新支撑的初创企业将迎来发展黄金期。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降低创新门槛,让更多创业者参与到企业基础研究生态构建中,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