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届中国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ChinaNANO2025)在北京举办,会上披露的多项数据彰显我国纳米科技产业已迈入全球领跑行列。自 2000 年至 2025 年,我国纳米专利授权达 46.4 万件,占全球总量 43%,稳居世界第一,且超过美、日、韩三国之和,中国科学院更以 2.34 万件专利成为全球首位专利权人。与此同时,我国纳米技术专利转让与许可率突破 8%,成果转化效率持续提升,预计 2025 年底全球纳米市场规模将攀升至 1.5 万亿美元,2018 至 2025 年复合增长率超 17%,庞大的技术储备与广阔的市场空间,为纳米科技领域创业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从产业布局与发展方向看,我国纳米科技产业已形成多区域协同、多领域突破的良好格局。本次大会纳米科技产业论坛通过展览呈现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中西部地区的纳米产业矩阵,覆盖千亿级产值规模,不同区域依托各自优势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 —— 京津冀科研资源密集,适合前沿技术研发;长三角制造业基础扎实,利于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珠三角市场化程度高、供应链完善,助力产品快速量产;中西部则凭借政策扶持与成本优势,适配中低端纳米应用生产。这种区域协同生态,为不同类型创业者提供了精准的落地选择,也为产业整体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人工智能与纳米科技的深度融合,更成为推动产业变革、开辟创业新赛道的关键力量。第六届全球纳米科技中心主任论坛以 “AI for Science” 为主题,吸引全球近 40 位顶尖科学家探讨智能时代纳米科技发展机遇。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所言,AI 与纳米科学的融合将为材料设计、药物研发、能源转化等领域带来革命性变革 ——AI 可缩短纳米材料研发周期、提高纳米药物研发成功率、优化纳米能源设备运行效率,催生出 AI 纳米材料设计平台、AI 纳米药物研发辅助工具等新创业方向。当前,我国在纳米科技领域的技术优势与 AI 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叠加效应,为创业者抓住技术融合机遇、抢占市场先机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产业生态构建来看,科研机构、企业、创业者、投资机构的协同互动正不断深化。本次论坛邀请 12 位企业家分享技术进展与创业经验,搭建起技术研发与商业落地的沟通桥梁。随着我国对纳米科技产业扶持政策的持续加码,从研发补贴、税收优惠到人才引进、场地支持,全方位政策保障为创业者降低成本、规避风险提供支撑。在技术、市场、政策的多重驱动下,我国纳米科技产业正从 “技术领跑” 向 “产业领跑” 加速迈进,未来有望涌现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创业企业,推动纳米科技成为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