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26 日,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成功完成 2 万吨液体闪烁体灌注并正式运行取数,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我国在中微子探测领域跻身国际领先行列。作为国际首个运行的超大规模、超高精度中微子专用大科学装置,JUNO 历经十余年筹备建设,探测器位于广东江门地下 700 米处,可精准探测 53 公里外核电站产生的中微子,其关键性能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越设计预期,将重点攻克粒子物理学领域 “中微子质量排序” 这一重大科学难题,同时为太阳、超新星、大气和地球中微子研究,以及不活跃中微子、质子衰变搜寻开辟新路径。
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赋能,JUNO 的建设运行已催生出一批国产化创新成果,为相关领域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实验核心设备中,曾被国外垄断 30 余年的光电倍增管,经项目团队与国内企业联合攻关实现国产化,大幅降低成本;直径 35.4 米的有机玻璃球探测器,由国内企业以仅为国外 1/6 的价格完成制造,并研发出独特拼接工艺,技术已延伸至海洋馆隧道、高端建筑结构等领域。这些突破不仅打破国外技术壁垒,更证明我国在高端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的创新潜力,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了技术借鉴与市场机遇,推动 “科研需求” 向 “产业供给” 的高效转化。
作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导的国际合作项目,JUNO 汇聚了 17 个国家和地区、74 个科研机构的 700 名研究人员,搭建起全球中微子研究的创新协作平台。这种跨国界、跨学科的合作模式,不仅加速了前沿技术的迭代突破,更吸引了全球高端科研人才与创新资源向我国集聚,为区域科技创新生态完善提供了支撑。同时,实验每秒产生的海量数据对数据处理、存储技术提出高要求,其衍生的低本底材料制备工艺、高精度探测技术等,还可应用于核能监测、环保设备、医疗成像等领域,为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产业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据悉,JUNO 设计使用寿命达 30 年,后期还将升级为世界最灵敏的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进一步探索中微子绝对质量、检验中微子是否为马约拉纳粒子等前沿科学问题。这一长期规划不仅将持续推动基础物理学进步,更将通过技术迭代与成果转化,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科研支撑,助力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与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持久动能。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