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加速演进的当下,算力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变革的核心生产力。2025 中国算力大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与水平显著提升,算力规模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干线 400G 端口数量等关键领域家底厚实,上下游产业链逐步健全,且智能算力占比持续提高,标志着我国算力产业已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提升的新阶段,为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筑牢了坚实底座。作为集信息计算力、网络运载力、数据存储力于一体的新型生产力,算力如同 “超级大脑”,支撑着在线购物、导航服务、AI 交互等日常场景,更在工业、农业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其价值释放的关键在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然而,算力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过程中仍面临 “供需错配” 的挑战。部分算力中心因建设前未充分调研产业需求,盲目追逐政策红利与短期效益,导致建成后出现 “白天晒太阳、晚上数星星” 的闲置现象,造成资源浪费。这一问题恰恰凸显了产业需求对算力发展的导向作用 —— 脱离具体场景的算力如同 “空转的资源”,只有精准对接行业痛点,才能释放真正价值。从传统制造业依托边缘算力与 AI 算力优化生产工序、实现智能制造,到农业借助卫星遥感与大数据算力开展病虫害预警、精准施肥,实践表明,产业需求既是算力技术迭代的 “试金石”,也是其演进升级的 “动力源”,为算力落地提供了清晰的市场方向与应用场景。
算力升级不仅为现有产业注入新活力,更在打破产业边界中催生新机遇。随着算力对数据处理能力的不断突破,AI 算力爆发式增长直接带动了 AI 模型训练服务、算力租赁等细分产业兴起;而算力与传统领域的跨界融合,又孕育出智慧农业、工业互联网、数字文创等新业态,让曾经的 “概念场景” 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前,我国已具备算力支撑实体经济转型的基础优势,庞大的市场规模与丰富的应用场景,为算力技术优化迭代提供了广阔空间。未来,唯有持续立足产业需求,推动算力与实体经济更深度融合,才能让算力真正在产业土壤中 “开花结果”,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为全球算力产业发展提供 “中国方案”。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