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团队在《自然・通讯》杂志发表的 “一步式” 3D 打印超导体成果引发广泛关注。该技术以嵌段共聚物与无机纳米颗粒组成的 “墨水” 为原料,通过 3D 打印自组装与后续热处理,直接制备出具有原子、介观、宏观三重结构层次的多孔晶体超导体,不仅省去传统工艺中多重合成、多轮加热等复杂步骤,更将氮化铌超导体上临界磁场提升至 40—50 特斯拉,创下该化合物迄今最高纪录,为超导体在多领域的应用突破奠定基础。
从技术演进脉络来看,3D 打印与超导体的结合已历经多年探索。2016 年该团队首次实现嵌段共聚物自组装超导体,2021 年证实软材料方法可制备出性能媲美传统工艺的产品,如今的 “一步式” 工艺更是实现效率与性能的双重飞跃。放眼全球,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用 3D 打印制造超导射频腔体、美国西北大学团队研发出电流承载能力大幅提升的单晶 YBCO 超导体、我国兰州大学攻克 3D 打印超导块材高收缩率难题,一系列成果表明,3D 打印正成为突破传统超导体制造瓶颈的关键路径,其设计自由度高、研发周期短、材料利用率高的优势,为技术产业化打开新空间。
这一技术突破背后,潜藏着医疗、能源、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创业新机遇。在医疗领域,基于 3D 打印超导体的高磁场特性,可研发更紧凑、低成本的磁共振成像设备,降低医疗诊断门槛;能源领域,其零电阻优势能推动高效超导输电部件研发,减少电网能量损耗;量子计算领域,定制化 3D 打印超导量子比特,有望提升量子计算机稳定性与运算能力。不过,技术落地仍需攻克材料纯度不足、表面质量粗糙、过程控制精准度欠缺等挑战,这些待解难题也为材料研发、设备制造、后处理服务等细分领域提供了创业切入点。
当前,3D 打印超导体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临界点。随着各国科研团队持续攻关,以及创业力量在技术转化、应用场景开发上的积极探索,这一技术有望重塑超导体产业格局,为高端制造、医疗健康、新能源等领域注入新动能。未来,需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协同,推动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完善,让 3D 打印超导体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