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26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明确 2027 年、2030 年、2035 年三阶段发展目标,提出 6 大重点行动与 8 大支撑体系,为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划定 “时间表” 与 “路线图”。其中,2027 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应用普及率超 70% 的目标,标志着人工智能应用即将进入爆发期,政策层面通过金融财政支持、风险分担机制完善等举措,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创业创新群体打开了广阔空间。
从实践路径看,“人工智能 +” 行动催生的创业机遇已呈现多领域、多层次特征。在技术应用端,无需顶尖算法研发能力的 “AI 服务型” 创业方向逐渐走热,如聚焦垂直领域的 AI 工具代运营、员工培训,以及依托 AI 提升效率的 APP 批量开发模式,正成为中小创业者的重要选择;在技术支撑端,提示词工程师、AI 训练服务等新兴领域快速崛起,部分创业者已通过优质提示词模板开发实现商业化突破,印证了 “技术服务型” 创业的市场潜力。同时,硬件与软件两大商业化场景机遇凸显,终端型 AI 硬件、行业定制化 SaaS 服务等方向,既契合政策支持的 “硬基础 + 软建设” 导向,也符合实体经济对智能化升级的迫切需求。
在具体行业落地中,人工智能正加速渗透教育、医疗、文化创意等民生与产业领域,形成差异化创业赛道。教育领域的个性化学习平台、医疗领域的 AI 辅助诊断系统、文化创意领域的智能创作工具,不仅能解决行业痛点,更具备规模化推广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完备的产业体系为这些创业方向提供了场景支撑,政策层面的政府采购倾斜、开源生态完善等举措,进一步降低了创业门槛,让技术转化路径更清晰、商业化前景更明确。
当前,“人工智能 +” 行动已从顶层设计迈向具体落地,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创业创新正迎来 “天时地利人和” 的发展契机。未来,随着地方根据产业禀赋推进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以及资本、人才等要素向优质项目集聚,人工智能有望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推动更多创业项目从 “想法” 走向 “实践”,从 “落地” 走向 “壮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