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崛起:中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增长极
记者调研发现,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突破5000亿元,增速达33%,预计2030年将形成2万亿级市场。政策层面,《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明确发展低空经济,2024年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目前全国已形成覆盖研发制造、运营服务、场景应用的全产业链,涉及20余个行业和300多个应用场景,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产业链创新机遇多维呈现
在上游领域,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高性能复合材料、航空动力电池等技术突破催生大量创业机会。中游的飞行培训、航空器租赁、智能空管系统等配套服务需求激增。下游应用场景尤为丰富,深圳、成都等地已开展无人机物流配送试点,长三角多个景区推出低空观光项目,农业植保无人机年作业量突破20亿亩次。专家指出,这些创新应用正在重塑传统行业生态,形成"天空+"的新经济模式。
安全与创新并重的发展路径
行业发展同时面临技术标准、空域管理等挑战。记者注意到,头部企业正通过三项举措破局:一是加大研发投入,如某科创企业开发的智能避障系统已实现厘米级精度;二是建立安全体系,某物流无人机企业构建了"云端监控+应急响应"双保险机制;三是推动标准建设,多个产业联盟正联合制定行业技术规范。民航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完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计划2025年前建成覆盖全国的低空通信监视网络。
培育新动能需多方协同发力
业内人士建议,推动低空经济发展需要"政产学研用"协同:政府部门需优化空域资源配置,企业应聚焦核心技术攻关,高校要加快专业人才培养。目前,深圳、合肥等地已出台专项扶持政策,设立产业基金支持创新项目。随着5G、北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低空经济有望成为继新能源汽车后又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高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s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