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下工程装备研制近日迎来重大突破,中交天和自主研发的 “墨子号” 双护盾硬岩掘进机在江苏常熟成功下线,以最小 50 米的转弯半径刷新 6 米级地下掘进装备技术极限,为深地开发与应用提供了更灵活高效的解决方案。这一创新成果的诞生,不仅破解了复杂地层与曲折掘进路线带来的施工难题,更彰显了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自主创新的硬核实力,标志着我国地下工程装备技术已跻身国际领先行列。
“墨子号” 的成功研制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坚持自主创新、攻克 “卡脖子” 技术的生动实践。针对山东枣庄山亭抽水蓄能电站 “千层酥” 般的复杂地层和 3.25 公里的高难度掘进路线,研发团队量身打造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升级 20 寸刀盘提升破岩效率,采用 “倒锥形” 设计与 V 型油缸增强转向灵活性,优化分段式排渣系统解决漏渣跑偏问题,更搭载高精度导航系统实现精准掘进。这些技术创新不仅让 “墨子号” 能在地下空间灵活完成多个急转弯,更有效规避了塌方、涌水等施工风险,为同类复杂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式。
小转弯半径掘进技术的突破,正为我国地下空间开发与基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与传统掘进装备相比,“墨子号” 的灵活特性让隧道工程从 “大刀阔斧” 转向 “精雕细琢”,在城市地铁支线、地下物流、深层管廊等场景中具备显著优势,既能降低拆迁成本、减少环境扰动,又能实现密集建成区的精准避障与高效作业。从 “兴业号” 将超大直径盾构机转弯半径降至 450 米内,到 “墨子号” 实现 50 米极限转弯,我国掘进装备技术的持续迭代,不仅满足了深地开发、水利建设等重大工程的现实需求,更推动地下空间 “二次开发” 与 “深度利用” 成为可能,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这一创新成果的落地,离不开研发团队的攻坚克难与我国制造业的深厚积淀,更印证了自主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随着智能化、模块化技术的不断迭代,小转弯半径掘进技术将在更多深地开发场景中发挥关键作用,助力我国在地下工程装备领域持续领跑。未来,依托持续的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将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撑,书写科技创新赋能实体经济的新篇章。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