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在东莞成功应用,不仅为复发鼻咽癌患者带来新希望,更标志着中国散裂中子源这一 “超级显微镜” 在技术转化领域迈出关键步伐。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散裂中子源从选址建设到突破隧道渗水等技术难题,再到如今实验终端从 3 台增至 11 台,每一步都彰显着我国在大科学装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更为解决高端制造、新材料等领域 “卡脖子” 难题提供了核心支撑,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
从实际应用来看,散裂中子源的价值已深度融入多个产业领域。在高铁车轮寿命测量、电动汽车电池性能提升等场景中,其独特的中子散射技术为精准检测提供了可能;在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等前沿研究领域,它如同 “探针” 般助力科研团队突破技术瓶颈。目前,该装置已向全球开放 14 轮,服务注册用户超 9000 人,完成近 2300 项课题,这种开放共享模式不仅加速了全球科技协作,更催生出设备制造、检测服务、数据解读等细分创业赛道,为科技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空间。
随着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启动,2029 年完工后其性能将提升 5 倍、实验终端增至 20 台,届时配套的运维服务、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等需求将大幅增长,生活配套、实验耗材供应链管理等领域也将涌现新机遇。尤其在东莞及周边地区,散裂中子源形成的 “科技磁场” 正带动高端仪器制造、新材料中试等产业集聚,借助地方政策红利,区域创业者有望在产业协同中实现快速发展。这一 “大科学装置 + 产业创新” 的模式,不仅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动力,更勾勒出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图景。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