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演进,会煮咖啡、能做早教、可助康复的保姆机器人正从实验室快步走进社区家庭与康养机构,成为服务民生的新兴力量。在内蒙古包头伍心孝荣智慧康养中心,康复机器人辅助老人训练、智能搬运机器人转移行动不便者、陪伴机器人开展语音互动,既提升了服务效率,也缓解了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家庭场景中,星海图 R1 Lite 机器人凭精准关节控制响应家务指令,展现出强劲的实用价值。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我国服务机器人产量达 260.4 万套,同比增长 20%,而 2024 年全国家政服务业营业收入已突破 1.23 万亿元,叠加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超 3 亿人的养老需求,技术迭代与市场扩容正为行业打开广阔空间。
政策层面的持续发力,为保姆机器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明确拓展智能服务消费场景,支持提效型、陪伴型智能应用发展;商务部等 9 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进一步鼓励家政企业与数字技术企业跨界合作,利用机器人等设备拓展服务边界。国家发展改革委还通过推动家政服务业产教融合、员工制转型,助力行业向规范化、标准化升级。在此背景下,行业正加速从传统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 —— 基础保洁等标准任务逐步由机器人替代,家政人员角色向智能设备操作者、服务管理者转型,高级护理、营养配餐等技能密集领域成为发展重点,人机协同的新型服务模式已在多地落地实践。
当前,保姆机器人产业虽已显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场景适配、隐私保护、人才储备等挑战仍待突破。家政服务需求主观性强,机器人精准识别任务并满足用户期待需持续迭代模型;设备采集的语音、健康数据等隐私信息存在泄露风险,服务事故责任归属缺乏明确标准;既懂技术又懂照护的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行业技术与服务标准尚未统一。针对这些堵点,业内正探索模块化研发路径,优先突破地面清洁、送药陪护等单一功能模块,降低技术实现难度;推广 “社区机房 + 租赁” 模式,搭配 “机器人 + 人工” 服务包,既降低家庭购买门槛,又通过人工补充实现情感陪护与风险管控。部分企业还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家政技能培训,为行业转型储备专业人才。
从长远看,保姆机器人与家政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不仅将重塑服务业态,更有望带动核心零部件研发、AI 算法优化、数据服务等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还为国产设备走向全球奠定了基础。随着资本与人才持续涌入,未来通过产学研协同开展试点示范、引入国外成熟经验进行本土化改造,行业将加速突破技术瓶颈、完善服务生态。这一过程中,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双轮驱动,既为民生服务提质增效,也为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 “人工智能 + 民生服务” 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