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立规,激活发展新动能——我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入攻坚深水区
发布时间 2025-09-15 17:45
希鸥网
阅读 3257次
分享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这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历史形成的区域壁垒以及发展方式转型中的阵痛。记者调研发现,这项改革已进入攻坚深水区,各地正在探索破解之道。
改革进入深水区,多重挑战待解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面临诸多现实困难。在行政壁垒与地方保护方面,一些地方仍存在政策倾斜、采购优先、准入壁垒等隐性歧视措施。深层次看,这与地方政府追求本地利益、政策考核倾向以及财权事权不匹配相关,反映了“条块分割”的管理矛盾。
要素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无法完全自由流动,特别是数据等新型要素规则缺失。其根源在于要素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受传统体制束缚,统一规则和基础设施缺失。
体制机制障碍同样不容忽视。政府与市场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区域目标与国家目标存在冲突,财政体制如地方收支矛盾加剧了市场分割。这要求深化改革触及利益调整,同时法律制度与执法统一性不足,财税体制等深层次制度安排也产生影响。
市场竞争生态也存在问题,“内卷”与低价低质竞争时有发生,数据资本垄断风险显现。缺乏创新的同质化竞争、产能过剩以及企业将进入国家重点支持产业视为套利机会等现象,都制约了健康市场环境的形成。
国家层面多措并举,试点探索破解之道
面对这些挑战,国家并非束手无策,而是通过一系列组合拳进行破解。
2025年9月,国务院批准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江苏苏南重点城市、浙江杭甬温、安徽合肥都市圈、福建福厦泉、河南郑州市、湖南长株潭、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重庆市、四川成都市等10个地区开展为期两年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这些地区经济总量合计超过全国四分之一,旨在探索破除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要素资源跨区域、跨领域顺畅流动,为全国改革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同时,区域信用合作机制正在构建。至2025年8月,市场监管总局已推动建成“信用京津冀”、“信用长三角”、“信用大湾区”、“信用成渝”和“信用东北”五大区域性信用合作框架。通过打破信息孤岛、统一监管规则、共享数据资源,这些合作强化了跨区域监管协同,减少重复执法,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奠定信用基础。
研究表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需“软硬兼施”,即在改善硬件基础设施的同时,更需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市场制度等“软环境”。此外,还需重视改革的整体性和配套性,理顺政府与市场、区域与国家目标等关系。
改革展望:以制度创新释放市场活力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困难源于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矛盾、历史形成的区域壁垒以及发展方式转型的挑战。它牵扯到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区域之间、传统与新兴要素等多重关系的再调整和再平衡。
专家指出,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最关键阶段,需要更多制度创新和勇气突破。一方面要继续推进试点探索,积累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另一方面要加快全国性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完善,为要素自由流动提供制度保障。
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而是持续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随着各项试点的深入推进和制度壁垒的逐步破除,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经验表明,越是困难的改革,其红利释放就越持久。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正如当年的改革开放一样,需要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智慧,其成果必将惠及全体人民,为我国经济发展开辟新的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