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宋延林研究团队联合多单位研发的 “液滴打印” 技术,在《Science》发表重大成果,为超薄柔性器件转印难题提供革命性解决方案。该技术以液滴为媒介,通过构建液体润滑界面实现应力动态释放,既解决传统贴附方式中器件易因应力集中损坏的痛点,又能借助微量高分子材料实现高精度转印。实验显示,150 纳米厚的金膜可完好贴合草履虫、贝壳等复杂表面,在小鼠坐骨神经与大脑皮层的活体实验中,更实现电子膜无损贴合与神经信号精准调控,为柔性电子应用奠定关键基础。
从产业应用看,这一技术为多领域创业创新开辟新路径。在脑机接口领域,其可助力研发更精准的神经信号采集设备,为瘫痪患者康复治疗提供新方案;可穿戴设备领域,能推动产品实现 “第二层皮肤” 般的贴合度,提升生理指标监测精度与佩戴舒适度;神经修复领域,通过与医疗团队合作研发生物活性柔性器件,有望突破受损神经修复的医学难题。此外,技术还可延伸至智能显示、生物制造等交叉领域,为相关产业注入创新动能。
当前,柔性电子技术正成为科技产业竞争的重要赛道,“液滴打印” 技术的突破不仅彰显我国在该领域的科研实力,更将加速前沿技术向实际应用转化。随着技术不断成熟,预计将吸引更多创业力量投身相关领域,推动形成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完整生态链,为民生改善、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全球柔性电子技术创新贡献中国智慧。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