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在2019中国公益年会上的演讲《新时期的企业社会责任》)
中国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回想十年以前,中国社会的财富积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经济增长率常年保持10%以上。在那个时代,做企业相对比较容易,只要跟上大势,基本上就不会有大的错误。
但过去这十年,中国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结构正在经历大转型。企业家要深刻认识到如此几点变化:
第一,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下调。过去大家赶风口做企业的思维要转变,以后很难再有那么多东风,不再是你稍微努力一点就可以实现高增长的时代。
第二, 经济结构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从工业化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
第三, 从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技术先行。
不仅如此,过去两年的金融领域变化也值得关注和思考。两年来,随着“去杠杆”的深入,我国对金融机构进行了非常大的整顿,最明显的就是P2P。按照规定,P2P应该是作为一个平台,但被演变成了资金池,资金又被挪作他用,政府已经出手纠偏。
在这两个变化的基础上,企业家还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的变化。整个社会对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看得越来越重,一家企业是不是具有社会责任,是不是担当了社会责任,是不是有社会情怀和人文关怀的底线,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应该深入思考如何把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的日常运作上。
当下,我们强调要注重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第三次分配的关键部分之一就是慈善、公益、社会责任等,这是非常重要。但我们同时也必须认识到,第三次分配毕竟只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从企业自身而言,如何把企业的社会责任融入到自身的日常发展战略中,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一部分, 这个问题变得比两年前更加急迫和重要。
如何把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战略?恐怕要做到“三不要、三善待”。
第一,不要投机取巧,不要一门心思只想赚“快钱”。以前,国家对金融领域管得比较宽松,很多企业利用缝隙可以赚到很多“快钱”。因此过去有一种说法,就是所谓的通过资本运作就可以把企业做大。但现在看来,以前那些只关注资本运作的企业在这一轮金融整顿的过程中纷纷倒下。我们看到A股市场那么多的民营企业被国有企业收购,这其中既有“去杠杆”去得太快太猛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的的确确有不少企业试图通过所谓的资本运作迅速把自己做大,但根本没有做强,只不过是“虚胖”。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不能再靠投机取巧、靠赚“快钱”做大企业。这和社会责任有什么关系?因为这样做污染了社会风气。
第二,不要跟风,不要盲目找风投。经济好的时候,有人说猪站在风口也能飞起来。现在看来,就算当时飞了一下,没有真正的翅膀,最后还会掉到地上。过去十几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跟风未必可以做好。我们一开始搞光伏,后来搞新能源汽车、电动车,但当传统车企开始造电动车的时候,这些新兴的造车企业恐怕都会纷纷倒下。现在大家又跟风搞区块链,出来一大堆做区块链的企业,恐怕又要倒下一片。我们知道,区块链的应用场景是非常有限的。
第三,不要做昧心事。法律摆在那里,我们的企业要遵循法律。如果法律本身有问题,我们应该勇于发声,积极参与公众讨论,告诉我们的政府要修改法律。但是法律就是法律,现有法律没人遵守和执行,就失去了法律的意义。
以上的“三不要”,其实是我们做企业公民最低限度的要求,恐怕也是我们能做好企业最低限度的要求。因此,我这里也提出“三个善待”,算是高一些的要求。
第一,善待员工。我们的企业家有很多抱怨,我也很理解。但直到今天,我们的企业权利仍然比员工权利大得多,很大程度上,员工很弱势。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永远一门心思发展经济、增长GDP,而员工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怎么可能持续。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做到公平富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第一次分配。如果第一次分配都不能做到公平公正,怎么能只寄希望于第二次、第三次分配?
第二,善待社会。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一定可以从事社会公益,但是企业起码不能伤害社会,不能伤害社会的公序良俗。挑战社会底线的企业也是不可能做长久的。
第三,善待环境。这几年,我国的环境法规实施得愈加严格,但我们仍然能看到很多企业在“偷排”。我们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家园中,每个人都是环境恶化的受害者。以损害老百姓的生命健康为代价赚取一点蝇头小利,这样的企业也是不可持续的,最终会受到社会的惩罚。
有人说,2019年是过去十年中最坏的一年,是未来十年中最好的一年,我不敢苟同,这个说法不确切。
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减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我们要适应从中高速到中低速增长的转换。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自有周期,低谷过去会复苏。当下就是低谷期,企业应该做的是“练内功”,把自身做好、把自身技术提高起来,等待新一轮周期的到来